20 世紀 30 年代,潤滑油基礎油的生產基本采用的是物理方法,即由溶劑精製、溶劑脫蠟和白土補充精製所構成的“老三套”傳統工藝生產潤滑油基礎油。
溶劑精製。溶劑精製是潤滑油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步驟,其主要作用是脫除油品中的稠環芳烴、膠質、瀝青質等,使潤滑油粘溫性質、抗氧化安定性、殘炭值、顏色等性質得到改善。該工藝較成熟,常用的溶劑有糠醛、酚和 N—甲基吡咯烷酮(NMP)。
溶劑脫蠟。溶劑脫蠟工藝主要包括結晶、過濾、溶劑回收和冷凍四部分,其目的是除去油品中的石蠟,降低潤滑油基礎油的傾點。該工藝在加工較輕的原料時有技術優勢,脫蠟油收率高、粘度指數較高。為了降低能耗、節省操作費用、減少投資,國內外潤滑油基礎油生產企業都采用溶劑脫蠟和蠟脫油聯合工藝,近幾年主要是在節能、提高油和蠟收率等技術方麵有比較大的改進。
白土補充精製。白土補充精製是使油與白土在溫度下充分混合,利用活性白土表麵的吸附性能,通過加熱、蒸發、過濾等工序,將潤滑油中的氮化物、膠質、瀝青質、環烷酸皂、不飽和烴、選擇性溶劑、水分、機械雜質等除去,從而改善油品顏色、降低殘炭、提高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和抗乳化度。
基礎油中的理想組分是支鏈烷烴( 異構烷烴) 和帶有長烷基側鏈的單環環烷烴,非理想組分則是稠環芳烴和稠環環烷烴。傳統的溶劑精製工藝是選擇性地抽提脫除低黏度指數的多環烴類及其它雜環化合物( 如硫、氮化合物,膠質等) ,中山潤滑油從而提高油品的黏度指數,使顏色和抗氧化安定性得到改善,這種物理分離的方法隻能保留原料中原有的理想組分,基礎油收率、黏度指數和其它性能的改善有限。中山潤滑油中潤滑油加氫處理則是通過深度加氫轉化的方法,使多環烴類變為理想組分,同時幾乎完全脫除雜環化合物,因而基礎油收率高、油品各項質量指標的改善更加明顯。